您现在的位置: 苏州共青团 > 学习路上
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听,平江路上的“新时尚”
发布日期:2023-09-27
点击数:4245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随着平江路上的年轻人原来越多,如何向青年群体讲好“保护与传承”中的中国故事,让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底蕴滋养新一代,成为团区委、属地街道团工委和青年社会组织共同探索的课题。

       成立“平江青年说”志愿讲解团

       青石路上,一个个青年讲解员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他们平均年龄25岁。细致琢磨的解说词中既有专家老师讲授的历史人文知识,又符合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活泼俏皮还带着些幽默。

这一群青年讲解员就是“平江青年说”志愿讲解团,他们来自平江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岗位,在日常工作之余,志愿者轮流排班,成为了平江路街巷故事的讲述人。

       讲解员们以脚步丈量街巷,探寻古建老宅、古桥古巷背后的故事,又把这故事带给天南海北的游客和参观者。自7月25日,“平江青年说”志愿讲解团成立以来,组建起16人的青年团队,已开展118场解说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了“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文化魅力。

       扩充“小小志愿者”后备力量

       8月底,平江街道团工委联动苏州市平江中学校,邀请57名初中学生加入,成为平江路上的“文化志愿者”,在沿途古桥侧设立讲解点,“以桥串景”开展志愿导览。

       “董氏义庄建于清道光四年,相传清嘉庆末年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因其族中贫困学子较多,董氏以18293两白银,购田1003亩作为义田,建立义庄。”来自平江中学的戴岩是寿安桥点位的讲解员,他早已将身后的标志性景点“董氏义庄”的解说词记得滚瓜烂熟,正在向围上来的游客进行介绍。

平江中学的小志愿者们在参与讲解的过程中,学习好、吸收好、储备好文化知识,也是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传统文化。

       创新“声音+演绎”沉浸式体验

       除了讲解的形式,姑苏区新兴青年联合会还开发运营了《声入平江》有声导览项目,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兴趣点,让“无声”古迹与“有声”演绎奇妙碰撞。

       戴上耳机,步行6000余步,路过园林、古桥、博物馆和姑苏人家,听到10多位苏州名家的声音,有修棕绷床、卖白兰花、磨刀的市井吆喝声,有讲述潘世恩、林则徐故事的情景对话声,更有一路伴随着的评弹、昆曲低吟浅唱。

       沿途还会与身穿汉服的才子佳人、小商小贩进行互动,仿佛你就是其中的一员,穿越时空,正在经历着平江路上寻常的一天。

       城市肌理记录岁月悠长,传统现代实现交相辉映,网红店可以开在老宅之中,评弹声与吉他声遥相呼应,青年人讲给青年人听,让记忆中的故事更有“青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