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州共青团 > 学习路上
改革进行时 | 社情民意联系日青年专场:文化中街路,青春巷心力!
发布日期:2023-11-29
点击数:24626

11月12日是保护区、姑苏区第27期“社情民意联系日”,也是姑苏团区委“社情民意联系日青年专场”走进的第8个社区。现场,街道团工委书记、社区书记、团支部书记、片区管家、公交管家、公安民警、社区咖啡师、社区规划师等青年群体共话社区发展、共解民忧民难,全面彰显着古城社区不断充实的青年力量。

金阊街道中街路社区地处苏州古城核心地带,旧称“清嘉坊”,辖区街巷中坐落着多座古建古宅,蕴藏着多处名人典故。社区面积约0.2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17户4177人,常住人口986户2565人,60岁以上老人约占23%。社区以无物业小区、开放式街巷为主,具有文化资源丰富、老年人口多、无物业小区街巷多等特点。

当天,针对居民反映的“树木遮挡阳光”“道路中央电线杆影响出行”“小区门口公交不便”等问题,社区负责人、片区青年物业管家、苏州公交青年管家等现场进行解答,并实地调研情况,讨论解决方案。片区青年物业管家朱振东更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片区无物业小区的管理模式,并针对日常排摸调研中居民反映较多的小区停车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名管家是鼎盛宝地物业的一名90后青年小伙,与另一名85后青年共同负责金阊古城片区的无物业小区管理,每天负责巡查各个无物业小区的卫生保洁、保安管理等情况,深入居民群众了解并及时解决问题需求。“无物业小区管理难是古城长久存在的问题,但作为年轻人,我们选择迎难而上,以试点社区为突破口,边试边行,收集好居民的反馈和诉求,不断优化和提升自己的服务,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优质服务成效。”

为了进一步做好基层社区治理和群众服务工作,社区一方面打造“中街向心力 汇聚巷能量”党建带团建特色品牌,不断提高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积极与“两新”单位、高校等共商共建,将青年人导入社区,将青年智慧融入社区基层治理,让青年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社区书记戴艳颖介绍,社区“六支队伍”中年轻人已经成为核心力量。社区社工中有6位均是90后年轻人,其中一位94年的年轻小伙更是社区金牌调解员,虽然年纪不大,但每次调解完,叔叔阿姨们对他都是赞不绝口。市立医院的青年医生每周来到社区为辖区居民看病开药,通过医保专线解决居民外出看病难的问题。社区民警中85后青年高达90%,是基层社区治理中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苏州规划院的青年社区规划师每月定期走访调研社区,收集居民意见,对社区管理提出专业建议。“我们希望在年轻力量的融入下,能让古城居民生活与古城保护更加契合,让生活在古城中的新老苏州人都感受很幸福。”

除了充分培养和发挥社区“六支队伍”的青年力量之外,中街路社区更是通过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充分开展“社区有我 青春报到”“社区青春行动”项目,结合“社情民意联系日青年专场”,带动“两新”、高校青年走进社区,让古城社区持续焕发“年轻力”。

位于社区一楼的“读者小站青年之家”,咖啡主理人楚清正在筹备社区本月的走读活动。楚清原本是中街路社区的居民,从小长在姑苏古城的她,对姑苏文化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热爱,古城的一街一巷、一树一桥,对她来说不仅是千年文化,更是她深爱的故土。于是,毕业后的她看到中街路社区成立了“读者小站青年之家”,便主动回到这里,作为一名咖啡主理人常驻青年之家,成为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骨干力量。此外,她充分发挥自身对文化的热爱和特长,联合社区打造了4条“微旅游”citywalk线路,将五街十巷中的古建老宅和人文历史穿点成线,通过主题走读、打卡盖章等方式,吸引了400余名青少年参与,实现了吸引青年走进古城、让青年自己走进社区的初衷。

中街路社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和走读、打卡活动吸引了一大批高校青年参与进来,他们从最开始的好奇、参加活动逐渐发展为主动进社区、进居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苏州大学商学院和物科院的青年学生每周走进社区,主动承接社区服务项目,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每周三下午,都能在社区二楼看到老爷爷、老奶奶们戴着老花镜,左一个右一个地围着“小老师们”请教手机和家电使用的各种问题,高校青年们用耐心和真心换来老人们的开心和舒心,营造出校地共建、老少共融、青春延续的良好氛围。

在青年们的出谋划策下,中街路社区还积极开展“姑苏梦华 七夕古城游园会”“印记巷里悠生活”街巷寻访、“非遗寻宝”、汉服体验等文化活动,深入打造“XUN巷人”志愿服务队、“艺姑苏”文艺志愿服务队、“小小探巷人”青少年寻访队等青年团队,带领青年重温古城记忆、感受传统民俗、传承非遗文化,让青年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古城,感受苏州古城的特有魅力。

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青年专场”,我们看到古城社区正在向着年轻化迈步,青春社区的探索,不仅让古城迸发生机与活力,也真正让姑苏成为青年来得了、留得下的地方。